机械世界1(机械世界全集)

发布时间:2023-10-08 18:23:58 | 更新时间:32分钟前
好玩手游网 > 游戏攻略 > 机械世界1(机械世界全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机械世界1,以及机械世界全集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世界第一个“半机械”死亡,“永生”人类还有多远?

赛博格又称生化人、电子人、半机械人等。

文 | 杨维格

6月15日,患有渐冻症的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去世,享年64岁。他是世界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

患有渐冻症的彼得可以依靠科技装备完成一些动作

赛博格(Cyborg)是cybernetics(控制论)和organism(生物体,有机体)两个单词的结合体,表示任何结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又称生化人、电子人、半机械人等。

彼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所有的器官替换为机械。“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我将以‘赛博格’电子人的身份继续活下去。”

与电子机器共生的半机械人

昨天(6月21日)是世界渐冻人日。渐冻人症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俗称,它是一种少见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开列的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万名渐冻症患者。

正在接受诊疗的彼得

提到渐冻症患者,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起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他与病魔斗争多年的顽强精神,感动万千大众。上周,因渐冻症去世的另一位科学家,他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也应该为人知晓。他就是世界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

2017年11月,彼得被诊断患上渐冻症。医生预言他只剩下两年生命。渐冻症会让身体各部分一点点僵硬地“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吞咽困难等等,最后导致呼吸衰竭,全身僵死。

彼得在进行面部信息采集,面部信息存入数据库后即可创立他的电子形象

成为赛博格,意味着彼得与世界的所有互动都将由机器实现,他的所有感官都将电子化,包括大脑的一部分也会用上机械神经。这个计划非常危险,而且手术本身还可能加重病情,但彼得强烈坚持。

彼得接受了一系列身体改造手术,如将一条导管直接插入他的胃中以输送营养物质;一条导管与膀胱连接以排出尿液;一条导管与结肠相连以负责处理他的排泄物,还在录音备份后切掉了喉咙防止痰液引起窒息或进入肺部导致感染。

彼得自传体回忆录《彼得2.0》

彼得创立了关注残疾人和绝症患者需求的PSM慈善基金会,拍摄了激励人们继续热爱生活的纪录片,出版了自传体回忆录《彼得2.0》,讲述自己成为“赛博格”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半机械人的奥运会

彼得的死亡是否宣告人类无法和机器实现共生?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些其他的半机械人案例。

英国色盲男子尼尔·哈尔比森是世界上首个被政府承认的半机械人。他是一个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与白色。科学家在他的后脑安装了一个芯片,它看起来就像是从哈尔比森后脑勺长出来的一个天线,一直伸到他面前。

该装置能把颜色转化为不同的音符,通过辨别不同音阶的声音他就能“听到”不同的颜色。为了能正确听懂各种颜色,哈尔比森必须记下不同频率的声音所代表的颜色,譬如红色是最低频的声音。2004年,他得到英国身份管理部门的正式承认,认定该装置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化身半机械人不仅可以使色盲患者“看”到颜色,还可以使残疾人“肢体健全”。士兵贾斯瓦提的右臂在2010年一次战争中被炸飞,科学家成功地将他的神经系统与一个先进的机械手臂连接在一起,手臂可以完全受自己的意识控制。贾斯瓦提日常可以骑摩托、开汽车。

如此看来,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类的躯体更“完整”。而为了更好促进研究机械与人的适配性,瑞士于2016年10月8日,举办了首届Cybathlon(半机械人奥运会或人机一体奥运会)。比赛项目有系鞋带、爬楼梯、倒咖啡等。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是严重残疾者,他们丧失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的行动能力,只能借助配备的假肢或轮椅,完成比赛项目。

半机械人奥运会上参赛者用安装的机械手臂操作

虽然比赛项目千奇百怪,但Cybathlon和残奥会一样充满运动氛围。Cybathlon追求的不是人类本身的能力,而是科技和创新。参赛者使用的都是带有动力的辅助装置。所以这不仅仅是半机械人之间的比赛,更是设备商和实验室之间的较量。每个参赛选手,背后都有一个代表队提供尖端的科技设备,所以每个比赛项目都设有两个奖项:一个颁发给参赛选手,一个颁发给从事设备开发的企业或实验室。

外骨骼的普遍应用

抛开尖端机械设备,半机械化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经常能看到一些与半机械人有关的新闻。比如之前有一位穿着外骨骼机甲装备的外卖小哥,背着三个大的外卖箱,行走楼梯毫不费力。

穿戴外骨骼减重的外卖小哥

外骨骼(Exoskeleton)一词,源自节肢动物门的动物。一般来说,生物界通常把具备坚韧特性的几丁质体表层称为外骨骼,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生物相对脆弱柔软的躯体和脏器。

外骨骼机器人属于可穿戴机器人,功能是直接辅助人的行动,增强人的四肢力量。其出现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的一幅手绘画《Walking By Steam》,画作中以蒸汽为动力的行走装置成为了外骨骼的早期雏形。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早已开始研制类似智能仿生、单人操作的军民两用多功能携行助力系统。2020年8月,央视军事频道就报道过,解放军女护士在装备外骨骼之后,能够轻松地背着140斤体重的伤员跑动。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装甲

除了外骨骼机器人,目前,人类还掌握了3D打印人造器官技术、AI与纳米技术结合修正慢性疾病等技术,人类与智能机器“长久共生”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美国作家雷蒙德·科兹威尔曾发表过一个观点:2045年,人类将会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而获得“永生”,计算机智能将取代人脑,永久改变人类的命运。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有些人则直呼科兹威尔就是个大骗子。

好在如今,距离2045年还有20多年,向前奔流的时间终会揭开人类发展进程的面纱。人类与智能机械未来到底还有哪些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来源:纽约邮报、每日邮报、澎湃新闻

新民周刊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新冠疫情

往期推荐

今天,周星驰60岁了

为了飞地加里宁格勒,俄要跟立陶宛拼了……

千米深的海底是它的归宿,这个香港地标“后会无期”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让人大开眼界的机械世界

小时候,路过工地或者在大马路上,时常会对那些庞大神奇的“大家伙”驻足凝望,觉得那些司机叔叔都好霸气,居然可以控制一个比人大好几倍的大家伙,甚至一度梦想自己长大了,也能成为一个人能操控大型机械的人。

现在想来,当时纯粹就是看个热闹,对于大型机械的运行原理、具体功能和使用范围,根本一无所知。如果能有一本书把这些都介绍清楚,那该多好呀!

一米阳光童书馆出品的《霸道机械.地球机械甄选计划》正是这样的书!这本书具备趣味性、科学性和操作性,适合用于给孩子做科学启蒙,培养孩子从小热爱科学、探索世界、发现未知的好奇心,形成善于学习、乐于钻研的习惯。这本书,不论是男孩女孩,即使是我这样的大孩子也爱不释手,一翻开就喜欢得不得了。

1.趣味性

这本书通过一个故事引入,生动有趣,场景感强,非常适合人际关系培养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作为课后读物。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外星人“大眼仔来地球开展“地球机械甄选计划”地球方面的联络人。外星人大眼仔是一个眼睛大大的可爱家伙,活泼好动,对地球上各式各样的机械充满好奇心。在协助大眼仔甄选的过程中,“我”与大眼仔建立了超越物种的深厚友谊。

全书采用彩色印刷,设计精巧,充分利用平面图形和立体空间相结合的优势,几乎每一个合页都暗藏“机关”和立体设计,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2.科学性

科学启蒙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带领孩子探索世界,这本书就在书本与现实中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照片、设计图、原理分析、机械史讲述等方式,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机械拆解开来,一一呈现在小读者面前。每一种机械运用了什么原理和核心技术,具体功能和适用环境、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读完全书,小读者对于常用的机械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还可以通过利用书籍配套的应用程序、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等进行拓展补充。对于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科技馆等科普基地,以及机械工厂等实地参观,进一步感受机械的独特魅力。

3.操作性

机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阅读的过程中,小读者的动手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书中有一些相对简单的立体设计,小读者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旧物品设计简易模型,比如滑轮、简易飞机等等,或者可以带孩子到农村亲自使用农用机械,当然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小读者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激发孩子细致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34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