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初次观看,既不懂英语,也不通人情,更不知事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久了便记忆淡薄。
数年之后,阅历颇增,重拾一气看来,时而情动唏嘘,时而慨然长喟,完结之时已是从天亮到天黑,又天黑到天亮,望望窗外,雀鸟啁啾,松鼠嬉戏,当真是人生如梦。
倒头酣然睡去,纷扰情节一齐拥进梦来,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纠缠在一起,沉重如山,蓦然惊起,恍然如隔世。
整个电影史上,能给你这样观影体验的作品,独一无二。而一生里你能这样忘我入戏地享受电影的时光,同样难能可贵。
下一次重拾,又不知会是多少年后,更不知那时的我,会是何等模样,以何等心境观看?
这就是《教父》,“经典”不是他的标签,是他定义了“经典”这个词。
如同一滴水在海洋里,永不会干涸,只要有心,总有新的内涵可供挖掘,总有新的角度有待解读。
如同一滴水来自海洋,它极其有限,却折射出无限,只要有心,可以从这一滴水里看到整个大洋。
===============
但是我不会说,《教父》是你必看的电影。
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电影是非看不可的。
我曾十分热心地要给我的父亲看《教父》,但被他干脆地拒绝了。
他说:看什么黑帮片,打打杀杀怪吓人的。
啊,怪吓人的。
父亲在十七岁的时候被治罪,在劳改农场度过了二十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他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把医院里的死人推到山里的停尸处再集中烧掉。
这项工作有时不得不在夜里进行。那时候的安徽山区环境很好,还有狼和豹子出没。
和父亲搭档运尸的人常有吓尿裤子,甚至瘫在地上走不动的,这时候他就只好一个人运到终点,那些棚子里死人堆得满满当当,他往往需要挤挤挨挨地拨开一个空档,把新的死人插进去。
这样一个男人,说他不敢看黑帮片,因为怪吓人的。
父亲说:人老了,胆子会变小,很多东西都不敢看了。
。。。
在我还不存在的遥远时空里,父亲从一个囚徒开始,成了外科大夫,成了中学教师,成了律师,最后成了法官。更重要的是,成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人们都说《教父》是男人必看的“男人圣经”,但这种评价我是没法跟父亲说的,那说出来得显得多么幼稚可笑啊。
把《教父》当成男人的必需品或成为男人的捷径,那其实不是赞美这套电影,而是在贬低它,因为把他降到了和伟哥一样的地位。
而真男人是不需要伟哥的。
===========
成为合格的导演,至少要研习二千五百部电影,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成为合格的电影评论者,至少得看完imdb top二百五十部电影,那仍然很难。
成为一个男人,一部也不需要。
不用看《教父》,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男人:
·对家庭和事业的责任感;
·遇事三思,谨言慎行;
·言而有信,知恩图报;
·坚毅刚强,杀伐果断;
·懂得妥协,同时又能坚持底线。
·宽以待人,但有仇必报。
教父三部曲,洋洋数十年兴衰浮沉,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条。更何况,那些魅力四射被奉为男人中的男人的人物,也并没能达到全部标准。
谁能说Michael不是人中龙凤?为了家族的未来东奔西走,纽约、迈阿密、维加斯、哈瓦那、梵蒂冈。。结果是妻离子散,众叛亲离,到头来一无所有。又如何能责怪他不能多陪家人,不能时时关注亲人的心理状态呢?
谁能说Sonny不是一个好家长,好大哥,好儿子?为报父仇,为维护兄弟姐妹,他可谓不遗余力,最后落得个惨死于道路,又如何能埋怨他能力不足?
谁能说老Vito不是成功男人的典范?既全朋友之义,又尽人子之孝;混迹于不法世界却能守住原则底线,事业家庭两不误,可谓荣华集于一身。可老头儿最大的愿望却仍然落空了——他尽全力让小儿子脱离家族过上自己的生活,希冀着将来的州长柯里昂尼,总统柯里昂尼。。
而那些个被Michael一一踩在脚底下的杂鱼boss们,他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出类拔萃?那个瞎眼而死很悲催的Moe Greene,年轻时只手建立起了拉斯维加斯,那个被一手枪干死的Barzini,多么的老谋深算冷静自制。但他们都死了,死得毫无意外,就像另一个死得很窝囊的腹黑老头儿Hyman Roth说的那样:This is the business we've chosen.
于是你就能看到,那些个所谓的男人准则你是无法达到的,有时候是你禀赋不足,有时候根本就是你遵从了一条,必然要违反那一条。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你为了家庭坚强奋斗,最后会失掉家庭,为了理想不屈不挠,最后还是一无所得。
但是,放轻松,这不代表你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因为成为一个男人真的一点也不难:你只需要在不断的必然的失败和挫折里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你慢慢变老。
然后渐渐地,突然有一天,你不再需要模仿白兰度的语调来增强自信,不再艳羡仰慕阿尔帕西诺的绝代风姿,不再需要从电影里汲取活下去的勇气,这时候你就知道,你已经是一个真男人了。
=================
没有什么电影是非看不可的,即便是《教父》也一样。
但是,当你不得不闭上嘴巴,因为没人想听,不得不擦干血泪,因为没人在乎,这个时候,去看看《教父》吧,因为他值得。
如果你想找一部电影来见证你的人生,消解你的虚无,那么选择《教父》吧,因为他值得。
文/查尔菲的笔记
编辑/查尔菲的笔记
悬念技巧为了吊起观众胃口,让情节更有张力,好莱坞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悬念推动故事情节,让观众期待一个自己认同的但又不是自己设想的解答。
满足观影观众探密、猎奇的期待心理,使其自然实现对影片所讲述的故事营造的氛围的认同观众就是主人公和目击者。
悬念在系列电影的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叙事手段,前一部剧情如果没有抓住观影者的眼球。
那么后续的影片又怎能受到欢迎,只有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欲望被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制作出成功的系列电影。
系列电影中常用的悬念有:首先,以角色为悬念。
比如《速4》中多米尼克女友莱蒂的死亡就是一个悬念,突如其来的死亡消息让大家惊愕,而《速4》的故事正是因为莱蒂的死亡进一步展开,然而观众则好奇为什么莱蒂会死,是谁杀死了她,这是观众的疑问,也成为多米尼克报仇的原因。
同样,在《速6》中莱蒂的“死而复生”又成为了新线索,为了寻找莱蒂,多米尼克与警方合作。
然而莱蒂的失忆又再次勾起在《速4》设置的悬念,真相一步步被揭开,从而也吸引着观众期待后面的故事。其次,在影片的末尾留下悬念。
系列电影为了下一部作品的铺垫,往往在上一部的故事结尾采用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遐想的余地,虽然每一部都会讲述一个故事。
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线索都会贯穿于整个系列,所以人物的结局和走向常常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速4》结尾多米尼克被判有罪,布莱恩和米亚跟在囚车后面,观众也都猜到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了,恰恰影片在多米尼克的微笑中结束了。
意犹未尽离开的观众怎会不带着期待等待《速5》的上映呢?而《速5》毫无悬念的承接上一部结尾的悬念开始新一轮故事的叙述。
另外,前瞻意识在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非常突出。
公司往往在制作前一部的过程中就会考虑后续的创作,由于人们都是生活在正常时间的现实社会,所以遵循时间性,能更容易和观众找到共鸣点,确保观众以正常是思维逻辑来观看影片。
《速1》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可是从《速4》以后的系列就在很好的遵循前值逻辑,从《速5》、《速6》到《速7》,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情节发展,都有着紧凑的时间性。
当《速7》还在拍摄的时候,环球公司就已经确定后续至少还会有3部系列电影产生,所以《速7》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电影奇观”理论来源于英国电影理论家穆尔维在她的著作《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率先提出了电影的“奇观”现象。
她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奇观与电影中‘控制着形象、色情的看的方式’”。穆尔雅要解决的问题是:电影所提供的视觉快感源于一种怎样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其中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穆尔雅认为对视觉快感的那种技巧娴熟和令人心满意足的控制是好莱坞最大的魅力,观看癖和自恋构成电影快感。
男性观众同女性观众在观影中需求的视觉欲望自然不同,男性喜欢香车美女,女性喜欢帅哥和感人的情节,所以电影想要将他们都变为自己的观众就得想方设法让这些出现在电影中。
《速度与激情》系列7部作品尽管在人物和情节设置上有所调整,但是从第一部到第七部不变的主题都是赛车,每一部片中场景都有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赛车镜头。
第一部“穿越火车”、第二部“飞撞快艇”、第三部“街头漂移”、第四部“劫油罐车”、第五部“拖金库”、第六部“截坦克”,第七部“高空跳伞”和“飞车撞楼”,还有撞毁战斗机、轰炸直升机的桥段,让观众觉得在这些赛车手身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
阿尔芒都说:“一部有价值的电影制作必须在视觉上有趣味,即使是对一个半途才跑进来看,错过了开头的人来说,影片也需要有视觉上的引人之处”。
《速度与激情》系列凭借着“速度”和“激情”两个关键词支撑起整个系列,在“速度”上竞速追逐,在“激情”上热血澎湃,每部三分之一以上的赛车动作场面使观众沉浸在不断轰炸视觉感官的流动的画面当中。
从赛车比赛的设计方式来看,《速1》的直线赛,《速2》的追逐赛,《速3》的漂移赛,《速4》的山路赛,《速5》的街头赛,《速6》的公路赛,《速7》高空赛。
无论是空中飞车或是公路追逐,无数次飙车画面几乎令人窒息,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实拍让赛车每一次腾空跃起都充满着高潮迭起和无限想象,别出新格的场面设计把漫画、游戏、特技表演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着汽车去达到速度和技术的极限。
《速度与激情》系列中的音乐主要以现代流行音乐为主,根据故事发生地的不同,还会增加异域风格的音乐,比如在巴西、西班牙有桑巴和拉丁风格的背景音乐。
最经典一首主题曲就是由美国说唱歌手维兹·卡利法和歌手查理·普斯共同演唱的《seeyouagain》,主题曲准确的把握住了观众的泪点,成功渲染了对保罗·沃克的怀念之情。
另外,各色跑车发动机轰鸣和轮胎摩擦,伴随着独具渲染力的电子音乐,强劲有力的RAP说唱,街头风格与赛车的紧张氛围紧密呼应,加速了片子节奏,增强了赛车速度感,加之快速的剪辑节奏,将汽车的速度展现得淋漓尽致,“速度”主题带给观众十分饱满的视听体验。
另外,“男性荷尔蒙”与“汽车发动机”齐鸣所摩擦出的紧张刺激以及“狂野飙车”与“出生入死”所衍生出的兄弟情义则痛快体现着“激情”主题。
对传统情感观念的回归《速度与激情》系列飙车激烈,看似暴力危险,却也常常透出人性最本真的一面。
好莱坞为了得到观众,总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捍卫观众的情感,捍卫观众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价值观。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人性化”,人物的展现和情节的进程都是为核心思想服务的。通常是对主人公心态的描述,把人性中的积极美好展现在银幕前,让观众感受,受到鼓舞、振奋,敢于面对挫折困难。
所以在好莱坞系列电影中,除了宏大的场面需要呈现,还特别注意对故事的完整性和人性深处的挖掘,只有至真至情的情感才能感动观众,才能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观众喜欢《速度与激情》系列,除了狂野极速的飙车带来的视觉快感,主人公所坚守的信念和追求的生活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
从故事形态来看,多米尼克坚守亲情与爱情,布莱恩追求爱人和家庭,他们不会为利益驱使,拒绝金钱、美女的诱惑,当主人公所坚守的东西受到威胁或挑战,他们就会立刻变成“战士”去保护他们。
他们视朋友为家人,当朋友遇到困难都会挺身而出,恶势力会威胁到多米尼克的友情和家人,但多米尼克内心坚持的正义与守护的信念从未改变。
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人性与人情是好莱坞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价值诉求,这正是西方人对传统观念的回归与追求,同样也是人类本性最真善美的一面,这也是这部系列电影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速7》拍摄前期,观众对它的期待是故事,然而保罗·沃克的意外离世又让《速7》的观众多了一份期待,也因此让《速7》成为了对保罗·沃克最好的致敬。
导演没有选择让布莱恩死亡,而是让他“重生”在影片当中,由保罗·沃克的弟弟和CG(ComputerGraphic)技术共同完成了保罗·沃克的告别。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派拉蒙影业出品,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教父2》在第47届奥斯卡获得11项提名和六项奖项,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电影投资商从中看到了商机,接下来为很多热卖的电影拍摄了系列作品。
可是最终并不是所有系列都能够复制《教父2》的神话。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获得奥斯卡奖,但后续的续集系列拍的并不尽人意,票房收益也是大打折扣,显见续集或是系列的拍摄还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系列电影的选择和拍摄有了进一步发展。
导演会根据观众的反映和接受情况,第一部如果获得成功,第二部会拍摄不同背景下基本上类似的情节。
在1988年的《虎胆龙威》中,有场布鲁斯•威利斯在洛杉矶一栋大厦里与一伙罪犯搏斗的场景,而在1990年《虎胆龙威2》中,布鲁斯•威利斯同样是与罪犯搏斗,但是搏斗地点变成了机场。
续集作品保证了熟悉的角色和更大场面的动作场景,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确保了良好的票房反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由杰伊·罗琦执导的《王牌大贱谍》,虽然搞笑幽默,但是剧情严重恶搞了007,对于还对美式幽默并不熟悉的观众来说,并不适应,评价自然也不理想。
然而,该片在美国以高达5400万美元的票房赚足了票房,于是第二部应市而拍,没想到第二部第一周上映票房就超越了第一部总票房,当时也可算作是载入美国票房史的作品之一,系列电影再次创造了一次辉煌战绩。
二十一世纪初期,系列电影逐步迈向成熟,系列电影开始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也慢慢开始确立其主导影坛的模式。
2003年奥斯卡把11项金像奖荣誉授予了《指环王3:王者归来》,这部一度被认为最不可能改编成电影的魔幻小说,在其团队的努力下,《指环王》系列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
当利益浮现,电影制作商紧接着将《黑客帝国》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蝙蝠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007》系列,还有《蜘蛛侠》系列和《钢铁侠》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搬上荧幕不断的复制成功,刷新票房奇迹。
2015年,《速度与激情7》、《终结者5:创世纪》、《007:大破幽灵危机》、《飓风营救3》、《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泰迪熊》、《霍比特人3:去而复归》等系列都承载着电影公司更高的票房期待,投资者想要投资一部成功的系列电影。
其实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有长远的构思和耐心才可以。
虽然系列电影的投资都在不断地增大,但对于好莱坞这些影业大亨来说,就算是冒险,也还是值得一试,毕竟观众还是对系列电影还保持着相当的热情,再加上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系列电影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赚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