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夸人暗含讽刺的成语还有博士买驴的故事

2023-12-26 12:10:00
好玩手游网 > 游戏攻略 > 表面夸人暗含讽刺的成语还有博士买驴的故事
古代用来夸人,现在却用来损人的成语们

盛世汉学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承担“十三五”阶段“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专项研究重大课题。该课题研究以海外汉学中心管理与推广、国家汉学国际产业基地建设、中医康养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万里行”大型国际文化传播活动为重点工作。

衣冠禽兽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中国明代古画,名为《文武品级全图》。图中精细地描绘着仙鹤、孔雀、黄鹂、狮子、老虎、犀牛等各种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绣在明朝官服上的图案。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制定了文武官员的官服样式。其中有一条,要在衣服的前胸后背都缀上一块四四方方的大“补丁”,称为“补子”。

同时,还规定了绣在文武官员官服上的图案:

公、侯、驸马、伯,地位最高,绣的是麒麟、白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之兽)。

文官,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所以绣的是禽鸟: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

武官,威风凛凛,勇猛无畏,所以绣的是猛兽:

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比如下图的这块补子,是二品武官的专属定制。

就是这狮子看上去有点可可爱爱萌萌哒……

这是六品武官的补子,绣的是“彪”。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彪是老虎的小儿子,俗话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彪生性凶恶,冲动起来,连自己的亲兄弟姐妹都会吃掉。

现在在东北地区,也常用“彪”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冲动、爱做傻事。

所以在明朝,老百姓基本上可以轻松“看图识官”:只要看一个官员身上的官服绣的是什么动物,就能知道他是文官还是武官、官阶是几品。

这种“文官绣禽鸟,武官绣猛兽”的规制,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朝官服的补子与明朝大体相同,略有调整。

清末画家周培春《官员品级图》册页之一

纸本25.6厘米×17.1厘米,

共十七帧,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用来赏赐官员的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等。

皇帝的龙袍上绣的是五爪金龙,蟒是四爪龙,仅次于龙。能穿上蟒服的官员,意味着地位尊贵,拥有无上荣光。

蟒服纹饰

在那个时候,穿上了官服就代表着体面、尊荣,哪怕是最低的品阶,也不再是普通人了。

“衣冠禽兽”就是当时最高的赞美,比现在流行的“高富帅”“官二代”的份量要高多了。

就这个feel 倍儿爽!

只可惜到了晚明时期,朝政腐败,官场上更是黑暗,百姓们苦不堪言。慢慢的,人们谈到“衣冠禽兽”的时候,就不再是满怀羡慕敬仰了,而是愤恨、唾弃。

最终,这个词被彻底拉下马来,直到现在也没能翻身。

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现在看来可不是什么好词儿。

不论是官场、职场还是情场,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会出现暗自较劲、明争暗斗、互相排挤的现象。

可是在古代,“勾心斗角”原本是形容建筑工艺的,跟人际关系这方面一点关系都没有。

勾心斗角,也写作“钩心斗角”,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

勾心,就是勾连、勾住,是指把各个建筑部件相互牵引、相互制约,围绕一个中心,有机组合在一起;

斗角,指的是房屋檐角,向外伸展挑出,错落有致。

斗拱所采用的的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结晶。它用最精巧的工艺和力学设计,不用一颗钉,不用任何黏合剂,就可以把各部件牢牢组合在一起。

杜牧的《阿房宫赋》里也写到:“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可见,勾心斗角原本就是形容建筑工艺精巧细致,参差错落的和谐之美。

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心相勾,角相斗”的紧密咬合与相互牵制,后来慢慢就被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各怀心机、针锋相对。

两面三刀

和“勾心斗角”一样落得悲惨境地的,还有“两面三刀”。

它也是一个建筑术语,说的是泥瓦工匠砌墙的技术。

“两面”,是指砖的底面和侧面,需要用泥浆黏合的部分;

“三刀”,是指水平高超的泥瓦匠,对砖面外形观察精细,对所需泥浆的用量判断准确,一上手,只需瓦刀分三次涂抹砖面,即可达到标准。而手艺较差的泥瓦匠,可能需要四刀、五刀进行修补。

所以,称赞一个泥瓦匠“两面三刀”,就是夸他技艺高超、手法娴熟。

后来不知怎的,好好一个词儿,却被用来讽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暗自给人使绊子的小人,也是实惨。

比如《红楼梦》里有一段对王熙凤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拐弯抹角

出自建筑界的成语,变坏变质的还有一个:拐弯抹角。

现在我们用它来形容有人说话不直说,非要吞吞吐吐、弯弯绕绕、旁敲侧击。

可在过去,这个词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圆融博大的胸襟、谦逊礼让的处世观念。

上面这张图片,摄于杨柳青镇刘家胡同,这种被抹平了棱角的墙,就是“拐弯抹角”。

过去,人们在建房屋的时候,都会把位于街巷拐弯处的尖利的墙角,修成圆弧形,或者只保留上方的墙角,把中下部都抹平。

安徽黄山呈坎村

这是为了让那些抬轿子的、挑担子的、推车的人,可以方便顺利地通过,也可以防止玩耍奔跑的孩子们,不小心撞在尖锐的墙角上。

所以,拐弯抹角这一小小细节,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善良、细心、礼让的传统美德。

墙上大大的“拆字”

这是北京包头章胡同的“拐弯抹角”,已在2007年拆除。

破旧的建筑,依然可见曾经礼仪之邦邻里和谐的世风。

愚不可及

到底要蠢成什么样子才能得到这个成语的宠幸呢?

不可及啊不可及,似乎是愚蠢到了极致。

要是有人在耳边轻轻对你说它最初是个褒义词,你会不会捂住耳朵喊出:我不听,我不信。

事实就是这样,一个360度无死角的贬义词曾将居然是褒义词!

人家的本义是指“大智若愚”。

该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是孔子在夸这位大夫,说他在国家昌明之时是智者,统治昏庸之时则装傻,你可能会赶上他的智慧,但你不可能比他傻,额……比他会装傻。

这是大智若愚啊,国君昏庸的话再有智慧的人也难以力挽狂澜。懂得隐藏聪明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还是孔子看得透啊,不过孔子一定没想到这个成语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今天的意思大家都很清楚了,是完完全全的贬义词了。

有些成语走着走着就变了。了解了它最初的含义后,以后再有人指责你愚不可及,你会不会点头赞同呢?

呆若木鸡

又是一个躺枪的成语。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庄子是个鬼才,他总能有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话说齐宣王爱斗鸡,就命令斗鸡专家给他训练。

十天后问:战斗鸡训练好了吗?

专家回答:不慌,它现在还太骄傲,谁都不服。

又十天宣王问:这回行了吧?

专家再次回答说:NO,它看见别的鸡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又过了十天:这回总行了吧,都一个月了。

当然还是不行,这次的理由是它还会用眼神恶狠狠地看着对手。

到了第四十天,终于完成了任务,他抱着鸡去见齐宣王。

宣王看了一眼有点疑惑:老铁你这是木鸡吗?还是它让你训练成阿尔兹海默症了?

专家不慌不忙,命人找来几只斗鸡,放在斗鸡场里。这只鸡还是像块木头,但是它目光如炬、冷静凝神,其他的鸡看到它都不敢应战,只是吓得转身逃走。

所以说,呆若木鸡并非指真的呆傻,而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状态,是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

骄态毕露、咄咄逼人、飞扬跋扈,这些都不是真正厉害的,只有那些懂得收敛锋芒,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用看似愚钝的方式处理事情,才是大智慧的表现。

一气

沆瀣一气,如今和“蛇鼠一窝”“狼狈为奸”两个词堪称好兄弟,这三兄弟的关系可谓是牢不可破,想到其中一个就会引出另外两个。

但其实沆瀣一气并非主动加入这个阵营的,是世人强行把它踢进去的。

故事的开始还要追溯到唐朝,又是一年科举盛会,各地学子纷纷来京,挤破脑袋想当公务员。那年的主考官叫做崔沆,他在阅卷时对其中一名考生的文章大加赞赏。

发榜当日,考生崔瀣榜上有名。

按照当时的规矩,高中的学子都属于主考官的门生,需要拜谢恩师。

真是无巧不成书,沆、瀣二字都是指水汽,是非常有诗意的名字。主考官崔沆与其学生崔瀣的佳话很快流传开来,当时指得是两人意气相投,并未有贬义。

但是崔瀣在中举之后很快就高升了,于是便有人猜忌这是其恩师崔沆在幕后操控。

依旧还是这个成语,此时开始变质了,它用来暗讽走后门的行为。

于是它被钉在耻辱柱上再也没有机会翻身。

当事人是否有徇私舞弊行为对于今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可惜的是两个非常有意境的字就这样被关进了小黑屋。一提到这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感觉不是好字,更别说用来取名字了。

古时候,邺城有一个熟读经书的博士,有一天,博士家的驴子死了,博士想要再买一头驴,于是到了市场上。

市场上人山人海,驴市上黑驴、黄驴、大驴、小驴、胖驴、瘦驴应有尽有。博士东转转,西瞧瞧,挑来选去,好不容易看中了一头蹄大身壮的黑驴。博士付钱后,驴贩子说:“买卖成交,要写一份券据,可是我不会写字。”

博士大喜,心想:“这一下,可有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时机了!”于是,大呼:“拿笔来!”

博士要来纸笔,望一眼围上来的人群,趾高气扬地拿起笔,蘸饱墨,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

博士越认真,围观的百姓越多,百姓越多,博士越认真。写了好久,券据终于写完了,众人一看,足有密密麻麻的三大张纸!

驴贩子请博士给大家念一遍。

博士正想显示显示,拿起三大张纸,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可是,驴贩子耐着性子听完博士的话,气呼呼地说:“你写了三大

张纸,怎么连一个驴’字也没有? 其实,你只要写上某月某日买了我的一头驴,给了我多少钱, 不就完了吗?要这么多废话有什么用?”

围观的群众“哄””的大笑起来。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编了一句谚语对死读书的书呆子进行讽刺:“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脱离实际,就会闹出笑话。

除了故事本身的寓意外,博士买驴的故事还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启示:

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博士虽然熟读四书五经,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导致买驴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

需要在学习和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说话要简洁明了: 博士在写凭据时,写了三大张纸,但实际上却没有说到关键点,导致卖驴的人

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在平时交流时,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抓住重点,避免说废话。

尊重他人: 博士在卖驴的过程中,没有尊重卖驴的人,认为对方不识字,就随意代写凭据。我

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知识和能力,平等交流,不要自视过高,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做事要有目的性: 博士在写凭据时,没有明确目的,导致写出来的东西与实际需要不符。我们在

做事情时,应该先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避免做无用功。

不要自负: 博士的自负是导致他闹笑话原因之一。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反思自己的不足,不要因为一时的自负而犯错。

总之,博士买驴的故事是一个具有多重寓意的讽刺故事,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要自视过高,要尊重他

人,说话要简洁明了,做事要有目的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16 | 评论:0